《士兵突击》剧照
对话嘉宾:
李京盛 文艺评论家、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饶曙光 电影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高希希 著名导演,代表作《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大决战》等
很长时间里,军旅剧一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成为现实题材国产剧的重要一脉,军旅题材也成为主旋律影视创作的一座富矿,诞生了不少经典作品。
近年来,一方面,军旅剧在不断尝试拓宽细分题材,展现多元军种,力图对中国军队进行全景式的观照与呈现,另一方面,部分军旅剧因为人物的失真和情节的虚假引发观众的不满。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军旅剧?如何为时代、为人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军旅剧?我们邀请知名导演和评论家来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编者
军旅剧是主旋律的最好载体,对于价值观的引领、历史观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汇报:从《高山下的花环》开始,军旅剧可以说是国产剧中的一棵常青树,仅新世纪以来,就涌现出了《历史的天空》《DA师》《亮剑》《归途如虹》《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众多聚焦不同兵种、不同年代、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经典作品。为什么观众爱看军旅剧?军旅剧的特殊价值体现在哪里?
李京盛:军旅题材确实给中国电视剧长廊贡献了很多让观众记忆深刻的军人形象,比如姜大牙、龙凯峰、李云龙、许三多等等,而军人形象是有神圣感和象征性的。观众爱看军旅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源自老百姓对于人民子弟兵的感情,他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希望从军旅剧所塑造的军人身上感悟人生价值,汲取奋进力量,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安全感和自豪感。
更重要的是,军旅剧是国产剧中主旋律最好的承载题材,一方面是它能够展现我们的强军之路、强国之路,另一方面是,它天然地包含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不管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哪个时代,这都是军旅剧的灵魂所在。没有这种价值高度,军旅剧就很难受到观众的喜爱。
饶曙光:在电视剧整体的生态环境当中,军旅题材影视剧是受到观众特别欢迎的一种类型,在整个电视剧体系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从个体的角度来讲,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英雄的照耀和指引。军旅题材影视剧塑造的英雄,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年轻人价值观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个孩子,尤其是男孩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军旅题材的影视剧能够满足他们对于英雄主义的梦想。而对群体而言,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和峥嵘的岁月,对于观众了解那段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军旅剧应该塑造时代偶像,而不是时尚偶像。如果一开始就想着往炫酷走,那肯定跑偏
文汇报:军旅题材是主旋律影视创作的一座富矿。对标经典,近来的一些军旅剧似乎并没有满足观众对于优秀作品的更高期待。观众批评某些作品兵味不足、流于戏说等等,尤其不满意军旅剧创作中出现的时尚化、流量化倾向。怎么看待今天部分军旅剧创作的误区和问题?今天的军旅剧创作应该从经典中吸取怎样的经验?
饶曙光:我对当前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整体状况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也在不断满足观众的新需求。比如表现战争的《大决战》和《功勋》中的《能文能武李延年》,表现和平年代部队生活的《特战荣耀》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就拿《特战荣耀》来说,它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非常符合人物成长轨迹的定位,也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军人新的气质,是在《士兵突击》基础上的一个很大的拓展。
经典作品是经年累月积累下来的,在人们的记忆当中具有很突出的位置,但是经典并不代表军旅影视剧创作生产的常态,我们也不能总是拿最好的影视剧去要求所有的作品;时代在变化,观众群体也在变化,我们不能老拿《士兵突击》的那样一种模式来要求当下的军旅影视题材的创作。
我也注意到当前部分军旅剧确实存在问题,比如起用流量明星来饰演军人之后,一些明星自带光环,身上总有甩不掉的明星痕迹、明星做派。问题不在于流量明星转型来演军旅剧,而在于当他们扮演军人角色时,一定要忘掉自己,通过深入生活去融入角色,从而更好地塑造出观众能够接受和认可的军人角色。同时导演也要有效地控制他们表演中偶像的成分,要帮助他们更好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李京盛:由于表演能力的薄弱、生活阅历的不足,确实有一些年轻的偶像明星在军旅剧中没有塑造好军人角色,引发了观众的不满。但是把责任都归在偶像明星身上是不公平的,并不利于我们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在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上。
观众对于今天一些军旅剧的不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即内容不真实和艺术不真实。
内容不真实主要是指,以往那些经典的军旅影视作品,除了有一号人物之外,更多地是在塑造军人的群像。前面我说军旅题材天然地带有英雄主义,而中国军人的英雄主义是一种带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主义。比如《士兵突击》里边不仅仅有许三多,还有史今、袁朗、吴哲甚至包括成才,很多人物都栩栩如生。而今天不少军旅剧为了突出偶像明星,把所有的高光都打在一个人物身上。这恰恰不是中国军队所倡导的精神,也不符合老百姓对于中国军队的认知。此其一。其二,军旅剧一定会表现人物的成长,为什么我们把部队称为大熔炉?因为那是一个把怯懦变成坚强、把平凡变成伟大、把渺小变成崇高的地方。所以经典作品通常都会书写一个平凡普通像泥土一样的孩子,如何经过军队的淬练而逐渐向着坚强、伟大和崇高生长。但是今天的一些军旅剧在表现军人成长的这条线上越来越弱,观众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的新兵蛋子,桀骜不驯,自命不凡,然后通过军旅生活的淬练而变得平凡,成为普通一兵。这就把两个维度给颠倒了,观众因此感到不真实,不喜欢。
而艺术不真实,是指今天许多创作者因为对当代军人形象缺乏了解,对当代军旅生活缺乏了解,甚至对我们的部队构成,对各个部队兵种和列队设置的意义都不了解,而试图用艺术手段来弥补这种不足,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比如把一些所谓的时尚元素、偶像元素,把强情节快节奏多反转的叙事和人物塑造方式,把一些商业剧的艺术手段,使用在军旅剧当中。
这里的问题在于,首先,我觉得要厘清一个概念,就是电影跟电视剧不一样。电影可以通过很多商业化市场化的手段来强调类型,利用技术来重塑现实从而给观众带来震撼,但电视剧不行。电视剧不是蒙太奇,而是生活的长镜头,如果过于强调类型化,会失去它作为一种以真实生活叙事为主的艺术本体的主要特征,而陷入情节雷同、人物雷同、手段雷同。长篇电视剧叙事既然有这么大的讲述空间,一定要有饱满的丰富的生活元素,有人们共同的生活体验,让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形成共鸣,而不是用类似商业片那样的手段来弥补生活积累的不足,否则观众就会觉得你是虚假的。
其次,即便在电视剧范畴内,军旅剧也有题材上的特殊性。军人是时代偶像,不是时尚偶像。但是一些军旅剧套用偶像剧的方式,男一号要不就无所不能,要不就桀骜不驯,要不就高冷傲气,认为就这样才是我们新时代的兵。虽然今天的军人素质比"许三多时代"是有提升,但是部队大部分的士兵也不是这个状态。
高希希:军旅剧其实是不可能拒绝青年演员的,因为不管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部队就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地方。而偶像明星愿意演军人,这本身也是一件好事。至少说明他们觉得扮演军人是一种荣耀,而且他们能够为作品带来关注度。
确实一些偶像明星没有能够体现出人民解放军的真实生活、真实精神和真实状态,但怎么样把流量真正变成正能量,我认为这更多是要主创团队一起负责任的。首先就是你的创作思路,你想拍一部什么样的军旅剧很重要,然后才是要用什么样的演员来演。如果你一开始就想着往炫酷走,那肯定跑偏。现在一些军旅剧里,八路军抽雪茄、住别墅、毛呢军装笔挺,这不是开玩笑吗?
主创团队里,导演是最重要的,你不能让偶像明星顺着他们的表演习惯去表演。军人有军人的状态和性格,没有人是为了扮酷耍帅去当兵的,所以如果选用了偶像明星来扮演军人,你首先不能允许他玩酷摆POSE,得实实在在让他落实到角色上,找到真正的军魂,真实的军队逻辑,真实的军人状态,才是一个硬道理。不能说只要我们请来了流量明星,别的环节都可以偷懒,只要把所有的光都打在这个明星身上就行。军旅剧恰恰是不能够这么拍的,是违反军队逻辑的。
文汇报:军旅剧不可能拒绝青年演员,很多青年演员也正是通过军旅剧为观众所熟悉,比如《红十字方队》里的颜丙燕,《士兵突击》里的王宝强,以及《历史的天空》里的殷桃。《历史的天空》是殷桃的影视剧处女作,高希希导演能否介绍一下,当时为什么会选殷桃来扮演东方闻音?
高希希:首先殷桃是军艺毕业的,有军旅经验。同时徐贵祥老师在原著里写的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刚满18岁,父母都是烈士,她跟着李雪健老师扮演的杨庭辉参加了革命,收获了成长,政治上很快成熟起来。
当然其中也有偶然因素,就是我们在为这部剧挑选扮演东方闻音的演员的时候,殷桃正好到我们单位来考试,我觉得她在表演上很有潜质,应该能出得来。
但她不是天然就演成东方闻音那个样子的,而是经过了很严格的训练。
首先是军训,现在很多军旅剧开拍前没有军训这个环节,你不让他去体验生活,那他不就照着选秀来演了?跟着真正的军人军训一个月,他们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军人了,就有了军人的状态,说台词就不会像普通青年聊闲天儿。加上李雪健、张丰毅等前辈演员都是咱们空政的,在拍戏的过程中一块儿帮她调整,只要她一摆漂亮姿势我们就叫停。我跟她说你要表现的不是漂亮,而是战争年代战士的朴实劲儿。有一场戏,张丰毅带着她光生面馒头就啃了四个,而且是双手绑住了啃,一下子就把殷桃给打通了。
在生活中摸爬滚打,通过深入生活了解真实的军人,仍然是今天军旅剧创作应坚持的路径
文汇报:时代在进步,军队在发展,观众在变化,几位专家都提到,虽然经典作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味凭着过去对于军旅剧的印象来评判今天的军旅剧也会产生错位。那么,新时代需要怎样的军旅剧?
高希希:《士兵突击》传达了军队一个重要的理念,叫"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种军魂。但其实到了今天仅仅是不抛弃不放弃已经不够了。今天的军队,军旅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军种不一样了,现代化程度也不一样了。以前我们说"剑不如人,剑法超人",现在是剑法要超人,剑也要如人。同时,军队未来可能面对的战争的样貌也不一样了。那么,新一代的军人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肩负着怎样的新职责,又有怎样的新思想?
新时代的军旅剧,首先就要真实反映出新一代军人的风貌,新一代军人的艰苦和新一代军人的荣耀,让今天的观众看了以后,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把国土交给这样的人民军队,我们放心。
饶曙光:新时代需要能够真实表现军改以来军队一系列变化的军旅剧,需要反映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军旅剧,最重要的是塑造出具有时代内涵和人文内涵的当代军人形象,真实反映当代军人的心理,当代军人的追求。
同时,新时代的军旅剧还要能够与新时代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受众群体形成更多的沟通和互动,达成最大层面的共情共鸣共振,在培养年轻人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李京盛:新时代中国的强军之路,一定是当下及未来军旅剧应该重点聚焦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新式武器的展现,演习场面的铺陈,确实有很多观众喜欢看,近年来不少军旅剧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
但是强军之路不仅仅表现在装备的现代化和武器使用的熟练度上,更重要的是打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反映在军旅剧的创作中,就是不能用技术代替艺术,不然就变成军事科普片了。所以,新时代需要的军旅剧,仍然是要强调人物塑造和情感灌注,通过人物塑造和情感灌注,来展现新时代部队官兵的成长和风貌。其中真实可信是首先要做到的,要表现真实的军人形象和部队生活,然后才是具体形象生动,有艺术性。如果前提都是失真的,你使用的艺术手法越极致就反而越虚假。
文汇报:对标上述标准,我们如何才能创作好新时代的军旅剧?
高希希:影视制作技术的进步,让今天的军旅剧能够呈现很多过去创作者想呈现而不能呈现的场面。比如我去年拍电视剧《大决战》,就深深体会到这一点。30年前,电影《大决战》主要集中表现两党高层的决策和谋略,真正的战争大场面不多,而电视剧《大决战》就能做到既有重点的局部,又有气势恢宏的全景。
在这种情况下,今天的军旅剧创作就更要在人物的鲜活上下功夫,同时在细节上着力,表现出军队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面貌,重塑军人形象,让观众看到新时代的军魂是怎样体现在新时代的军人身上的。那么首先在演员的挑选上,起用偶像明星来拉近剧集和年轻观众的距离是有效的,但不是唯一有效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军人在今天年轻观众的视野中表现出一种真实性。所以演员必须能够展现军人气质,形象要正。
我眼下正在筹备一部反映现代空军如何面对未来战争的军旅剧,暂定名为《天空之上》,这几天刚刚从基地采访回来。坦率说,我虽然是空军出身,但是对今天的空军我也是陌生的,需要扎扎实实去采访。再下部队,感受特别深刻,一方面是发现我军的面貌真是焕然一新,飞行员的结构和过去完全不一样;另一方面,牺牲、奉献、忘我,仍然是今天军人的关键词,很多飞行员结婚十年了另一半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干嘛的,包括很多时候他们是连手机都不能使用的。要塑造如此复杂立体的军人形象,你可以选用偶像明星来扮演,但你必须好好教他们,不然他们怎么能够演得好?
李京盛:过去的军旅题材影视剧,编剧导演很多自己就是军人出身,有长期的部队生活经历。比如《红十字方队》的编剧马继红,16岁就入伍;高希希导演也是空军出身;包括像吴京安、肖雄等很多演员都是军人。因此,无论他们是进行剧本创作、执导还是表演,都能够调动出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来补充和丰满剧情及人物。
所以,谈及如何创作好新时代的军旅剧,我本人特别期待有军旅生活经历的文艺家继续给我们做出一些样板来。毕竟军旅生活曾经融入他们的生命,他们有经验积累,有情感灌注,又有创作能力。
而对于没有军旅生活经历的创作者来说,要把握好军旅剧的主基调和主色调,一定得是回到最传统的创作方法,就是从深入生活开始。通过深入生活去消除对新时代部队和军人的陌生感和隔阂感,通过深入生活去熟悉军人,尤其是熟悉00后的军人,高素质高学历的、与以往我们在《亮剑》和《士兵突击》里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军人。
饶曙光:我们要看到时代和观众的变化,善于借助最新的影视高科技手段来赋予军旅题材影视剧更多的能量。但塑造好人物形象永远是所有文艺作品的基本功,基本功不过关,再有先进的技术来制造特效和感官刺激,都不能有效感染观众。能够感染观众的人物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当中去摸爬滚打,仍然是新时代的军旅剧需要坚持的创作路径。
从内容层面来讲,需要创作团队有一个长时间的对某一个题材,或者说对某一个兵种的了解与思考。只有在充分积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反复打磨,这和那种关在宾馆里闭门造车,然后这个作品里掰一点那个作品里掰一点是完全不一样的。
人物、故事、技术赋能,几方面同时发力,相信一定能推动军旅剧创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采访人:本报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