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应该往什么方向走?9月16日下午,"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审美意象"研讨会在京召开。
会议邀请了在北京题材创作上有所建树的编剧、导演、制片人等主创人员,以及北京文艺评论界的专家共同商讨。其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李光复为观众熟知,作为一位老北京人,也对北京题材的艺术作品饱含深情。在他看来,北京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打破地域偏见,展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演员要通过对北京这片土地的深厚热爱与切身实践体验,以生动的角色塑造和个性化的表现,充分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视协副主席、演员果靖霖曾经出演并制作了北京题材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等作品,他认为演员要充分运用北京语言的特殊性展现北京影视剧特色,将北京礼仪文化融入北京题材电视剧,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新时代的北京在当代社会转型中更具包容力与国际范儿,在北京文化与外地文化甚至外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形成新的形象、认知与文化特征,这些都可以成为新北京电视剧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
创作过著名北京题材电视剧《情满四合院》《正阳门下小女人》等电视剧作品的编剧王之理则对老北京年代戏与新时代北京电视剧的时代特征进行了比较,他认为传统年代戏编剧、演员等老前辈的文化底蕴丰厚,能将老北京风俗、老北京人性格、老北京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新时代的北京也有很多值得写的内容,但是想写一部真正的具有新时代北京特色题材的电视剧,仍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
北京视协副主席、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郝金明也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今天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为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果一直停留在北京的前天与昨天,留恋着过去,就走不出过去的漩涡。"影视剧创作者要走进新时代,在新时代中真正体会和感受北京,用对北京的旧情反映北京新时代风貌。"
"北京的魅力在于它始终处于时代的风口浪尖,新社会现象、新事物最先在北京出现。与其说北京有着丰富且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不如说这个传统中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常新的。"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石一枫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解读并建议,文学与影视剧创作者应充分运用北京文化的"新"这一鲜明特征进行现实主义创作。
与会的文学评论学者和研究学者不约而同地指出了过去京味电视剧可能存在的类型局限,大家一致认为,北京题材的创作必须有所创新,才能有实质性的转变。北京评协理事、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赵晖指出,北京创作题材当前居于老派京味儿的描摹及新派北京人焦虑的呈现,缺乏近郊题材、儿童题材和工业题材的关注,缺少传统文化的体现,缺少对一些北京老艺术家及北京人文化传承者的体现。同时,还缺乏新派北京人与传统北京人的新旧矛盾冲突题材的表现。
该研讨会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 (记者 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