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团队历时20年研究发现,印度洋、太平洋气候会相互影响,其中“正相印度洋偶极事件”可能间接导致台湾夏台强度增强、秋台数增加,甚至春雨减少等极端气候出现。2001年起,台大地质系国家讲座教授、同时也是台大理学院全球变迁研究中心主任沈川洲带领“很嗨实验室” (HISPEC),受澳洲国立大学教授妮莉莉?亚伯兰 (Nerilie Abram)邀请,采集苏门答腊群岛的珊瑚标本进行年龄分析,透过台湾提供的“铀钍定年技术”,研究时间长达20年,企图还原印度洋气候变化史,了解全球极端气候挑战。沈川洲表示,全球气候系统环环相连,跨国研究发现,随着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过去千年来仅10次的“正相印度洋偶极事件”(Positive Indian Ocean Dipole),发生频率正在上升,从平均25年出现1次,近期缩短成3年1次。正相印度洋偶极事件是指印度洋东风盛行(正常情况下是西风盛行),导致东印度洋海水水温下降、干燥空气下沉,不仅造成东非多雨、东南亚干旱,还可能导致澳洲南方缺少海洋水汽的供给,导致澳洲去年发生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森林大火,烧毁20%的森林面积。团队还发现,偶极事件还常常与“中太平洋型圣婴”事件共伴发生,间接影响台湾降雨型态,这项研究成果也刊登在3月的顶尖期刊自然(Nature)。沈川洲表示,珊瑚就像海水的温度计,团队用1株现生珊瑚与8个化石标本,测量珊瑚的氧同位素资料,了解自公元1240年以来,前后时间长达500年的印度洋气候变化史。沈川洲解释,其他研究也发现中太平洋若持续异常高温,夏季台风强度可能更强,侵袭台湾的秋季台风数目也会相对增加。甚至,因为西太平洋地区盛行西风改变区域环流,会导致台湾春雨持续减少。观察台湾地区公元1961到1990年的雨量资料,中太平洋型圣婴年时期,会导致台南、高雄在3到5月间的雨量只剩下一般时期的3成,季节旱象恐怕愈加严重,-也必须有更全面的因应对策。跨国团队由澳洲、亚洲、美洲总计14个研究单位组成,台大地质系参与者包含沈川洲、博士后研究员余采伦与已毕业的硕士班学生许家豪。这项成果由科技部卓越领航计划、教育部深耕计划、台大核心研究群计划与永续地球尖端科学研究中心共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