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已出现,官方喊出“新基建”。但有中国学者警告,不要盲目启动大规模刺激计划,当下最要紧的是让中小企业活下去,并处理好今年834多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韦森10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疫情影响,中国第1季经济成长率肯定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第2季能否快速恢复也很难乐观。他不建议这次为了救经济,像2008年面对金融海啸时启动人民币4兆元甚至24兆元的刺激计划。韦森说,目前中国的广义货币已经超过200兆元,-实际的财政赤字已经超过GDP的5%,且中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已经超过250%。如果在疫情过去之后采取新一轮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就算短期内拉动了经济成长,但可能会使一些原有的问题积重难返,长期增加经济的风险。他说,新冠肺炎(武汉肺炎)可能带来3方面的影响。第一,疫情会进一步增加本来就很艰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服务业中的中小企业生存的难度。第二,特别是就业问题。企业为了活下去,或许会裁员降薪,或者一些能熬过去的企业不再招聘新人,这样都会影响今年834多万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如果大学生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可能引起很大的社会问题。第三,疫情对外贸出口企业会带来很大影响。在中美贸易战后,已有部分企业外迁,而突发的疫情可能会加速国际订单的流失、外资产业链的转移。中国必须尽量留住国际采购订单和企业。韦森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官方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采取为企业减税降费、降低利息以及其他辅助企业的措施,让企业尽量活下来而不倒闭。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陆挺也同样认为,大规模刺激政策会带来后遗症,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对企业纾困,特别是帮助中小企业活下去。根据经济观察网,野村证券对中国第一季经济成长率的预测是“零增长”。尽管如此,陆挺说,后3季没有必要为了追赶全年的经济成长而做大规模刺激,“过去十几年,中国已经把很多的政策空间用掉了,所以我们尤其要珍惜现在手上还仅有的一些政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