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浪迹情感被封号登上热搜,13日,PUA培训微信公众号“浪迹情感”已被屏蔽,其页面显示,“接相关投诉,因违反《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已被屏蔽所有内容,账号已被停用。”
凭借一则“辨识朋友圈PUA男”帖,自称“中国最权威的男性情感教育平台”的微信公众号“浪迹情感”在朋友圈刷屏。而转发语多是“交友不慎”“哪10个朋友哦”“含渣率有点高出想象”之类。
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教男性“PUA”技巧控制女性的公号。北大女生自杀事件之后,这个公号竟然以如此奇特的方式火了,足见在当下的语境下,人们对PUA这种控制女性的方式是多么愤恨。于是,大家纷纷搜寻出来,查看到底有“××位朋友关注”。还有说法认为,朋友圈里关注此号的比例越高其中渣男越多,并戏称为“含P率”。
共同关注一个特定事物,成为今天的一场从众“行为艺术”。PUA如今在公众的认知中,因为骗财骗色等恶劣行为而声名狼藉。但事实上,关注这个公号,并不能简单地跟学PUA以达到特定目的划等号。不排除有人是出于好奇或防止PUA而去关注。那么“含P率”的真实程度必然会大打折扣。游戏而已,大可不必惊讶于微信好友的“含P率”高低,也没必要因此产生不必要的猜疑,更不要误伤了亲朋好友。
诚然,我们可以把测试“含P率”当成一个游戏,但玩这个游戏的同时也要清楚一点,指尖之下的关注和截图,不仅没有对公号造成任何损失,反而增加了它的曝光率、点击率、关注率,甚至大家在“游戏”中都差点忘了“曝光”此公号的初衷。
而更让人忧心的是,如此露骨的公号,在被网络曝光后,今天甚至还进行了更新。与其陷入“行为艺术”的狂欢,不如问问,这样的不良公号为何之前还能一路畅行,毫无障碍?
PUA,就是Pick-up Artist的缩写,翻译过来也就是所谓的“搭讪艺术家”,最早起源于美国。早期,PUA还仅仅是分享男性如何通过技巧和心理学应用,去接近、搭讪自己喜欢的女性。但是,时间不久,PUA就变了味。
美国第一本“把妹指南”在上世纪70年代就出现了,作者是埃里克·韦伯,美国第一代PUA。等到后来,就开始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流派,包括像罗斯·杰弗里斯使用NLP(神经语言学)理论开创“极速引诱学”(Speed Seduction,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女性着迷)、以Steve P为代表的催眠派、鼓吹“自大型幽默”(Cocky & Funny)的大卫·狄安格罗(David DeAngelo)派等。
从这些流派类型来看,所谓早期的PUA已经开始变了味。
等PUA发展到国内以后,其实让人不知道的是,这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产业。
今年5月的时候,江苏网警查处全国首例发布违规违法PUA信息案件。这一案件可能算是国内PUA首次普遍为大众所知。根据江苏网警当时的通报,为了响应公安部“净网2018”专项行动,对网上兜售违法违规PUA教程,江苏网警抽调专人对违法行为人网上售卖的2000G网盘进行逐一梳理。
声明中还谈到,江苏网警已查明该违法违规PUA教程以“自杀鼓励”“宠物养成”“疯狂榨取”为卖点,突破道德底线,把女性直接称之为“猎物”“宠物”,或教唆伪装成成功人士诱惑涉世不深女性以骗取财物,或传授如何暴力征服让女性崩溃,或传授如何让女性失去理性,甚至不惜自杀等证据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