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为快速取得品牌、通路及技术等资源,以并购或投资方式大举进攻,引起各国戒备,中资也随之发展出多种样态,学者认为,要杜绝中资偷渡,只能一案一案去管理。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长刘孟俊接受中央社记者访问时说明,中资企业到先进国家布局,多采并购方式,目的包括取得品牌、通路、技术等,例如中国吉利收购volvo、山东青岛家电企业海尔收购美国奇异(GE)家电部门等,都是为了取得品牌优势。通路方面则有阿里巴巴收购东南亚最大电商Lazada,一举取得东南亚当地的物流业务,加速阿里巴巴进军东南亚市场。刘孟俊分析:“他知道我不能打败你,所以我就把你吃下来,这样比较快。”而在技术方面,由于可能涉及国安,也成为各国近来关注焦点。刘孟俊指出,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合作,或是强迫外资到中国投资时技术移转的要求受到阻碍,转而改以并购方式取得技术,不只美国出手阻挡中国并购案,德国机器人手臂制造商库卡(Kuka)被中国家电厂美的集团收购后,也引发欧盟国家反弹,认为可能使中国取得关键技术,结合其低成本生产模式,可能损及市场公平竞争。刘孟俊表示,有些技术是“军民通用”,表面上看起来是取得民间企业技术,但可能也是军方未来可能使用技术,例如机床、汽车、飞机等材料工程、精密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都是引起其他国家不安的原因。刘孟俊说,主要是因为中资企业很大比重是国有企业,由-直接掌控,并购后这些技术可能会应用在哪些领域,甚至中国-资金是否会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都是必须考量的问题。更棘手的是,刘孟俊指出,中国正在推行混合所有制,也就是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相互持股,可能企业自称仍是民营持股比例高,但其实是由-直接控制,“现在主要是别的国家搞不清楚,中国企业到底纯不纯正”。此外,面对各国审查趋严,中国企业也相应采取低调的股权收购模式,可能借由香港、新加坡等其他国家企业名义进行收购,型态更加复杂。中资防不胜防,刘孟俊认为,没有简单的方式能杜绝中资来台,只能case by case,每案个别去查,“就算是美国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