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电脑视觉辨识、感测器、深度学习技术的“易取智慧货架”,让消费者体验“拿了就走”的便利生活。(图片由工研院提供)
想像未来的购物情境,只要带一支手机就能将商品直接带走,完全不需要排队等候结账。随着智慧物联(AIoT)技术演进,“无人商店”已进入你我生活,工研院抢攻这波“无人”商机,推出聪明辨识的智慧货架,正式带领零售业进入AI时代!
AI风潮吹进零售业,既节省销售人力又能提供消费者“拿了就走”全新购物体验的无人商店,开始受到全球各大零售业瞩目。除了电商巨头亚马逊已在美国设立10家Amazon Go之外,本土零售业也投入无人商店技术研发、整合,积极测试市场水温。
工研院推出整合电脑视觉辨识、感测器、深度学习技术的“易取智慧货架(Ubi Smart)”,目前已与国内零售通路业者合作,预计下半年可在新竹光复院区开设第一家无人商店测试场域,针对工研院内部进行试营运。
即时清点结账 购物体验大跃进
工研院巨量资讯科技中心经理崔文分析,目前无人商店的结账方式,大致上可分为2种技术类型:Amazon Go属于商品拿取时“即时清点”,拿了就走;其它多数无人商店概念店运用的RFID或影像自助结账则是在出口前需至结账柜台,自行扫描结账,这样的方式消费者仍需将商品一项一项拿出,人多时还是需要排队,顾客体验改善有限,因此研发团队一开始即锁定“即时清点”结账类型。
“Ubi Smart的特色是结合多重感测,使货架无需隔间,商品可弹性陈列及更动,”崔文解释,消费者可以透过手机APP开启货架柜门,借由货架内装设之红外线、摄影机与重量感测器,辨识所拿取的商品种类与数量,消费者从货架拿取时就放入手机购物车,放回去即从购物车删除,做到商品精准侦测,最后关闭柜门即可自动结账。
透过后端应用程序界面(API),Ubi Smart可与商家的金流系统串接,整个交易流程可以跟“有人商店”一样,做到无缝接轨。甚至Ubi Smart还更进一步,透过大数据分析消费者购物行为,方便零售商机动调整架上商品的种类与陈设,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喜好作促销活动。
摄影机搭配多重感测 结账辨识更准确
工研院研发团队指出,Amazon Go的摄影机主要设置于店面天花板,而不在货架上,货架无法单独运作且某些情况会产生误判。例如当消费者拿起相同品牌但口味不同的优格时,却将其中一瓶放回错误位置,就可能辨识失败;而顾客追踪与商品绑定则准确率很高,但仍有错误的情况,例如当两位消费者同时伸手到货架取物,手被其中一人遮蔽,摄影机无法辨识是谁的手,偶尔会产生误判。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透过亲访Amazon Go,工研院在智慧货架的研发上,做了不同的技术选择,除了可避免类似问题外,研发团队在货架内装置摄影镜头,让货架可单独运作,成为类似智能自动贩卖机的微小商店概念,增加应用的范围;且搭配多重感测器,像是重量、红外线等,辨识商品更加准确。
掌握无人商店趋势 享受便利生活
经过实地观察,Amazon Go已经实际融入西雅图当地民众的生活,而非只是技术展示的场域。崔文指出,由Amazon Go的经验观察到无人商店未来可能的趋势有三:一是往小坪数商店发展,Amazon Go第一家商店有40多坪,而第二、第三家20多坪,第四家店只不到20坪,可看出坪数规划上有越来越小的趋势。
其次,顾客流动迅速,估计顾客Amazon Go停留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同一时段在店中不会超过10人,店内也不显拥挤;Amazon Go所贩售品项以饮食类商品为主,应是经过大数据分析后的结果,且在店内附设微波加热区与用餐区,融入当地消费型态。
尽管“拿了就走”无人商店的技术难度甚高,但技术并非唯一重点,其所创造的全新购物体验,以及对业者所带来的后续商业分析效益,才是真正吸引各大零售业关注及投入的主因。工研院的“拿了就走”无人商店预计下半年展开内部营运测试,测试顺利后即可对外推广,让更多民众享受到智慧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
(本文转载自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
易取智慧货架装设红外线、摄影机与重量感测器,精准辨识所拿取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即时显示在手机APP上(图片由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