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爽报娱乐新闻 YesDaily.com




《科技与创新》AI让电脑不只能拣花生,还能挑病眼!

发布时间:2025-01-06 爽报 YesDaily.COM 20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技术”借由AI判读系统可以标示出主要病征位置,并提供病变分级资讯,有效协助第一线非眼科医师进行精确诊断。(图片由工研院提供)

电脑不只能拣花生,还能挑病眼!国民健康署调查,台湾每10位糖尿病患者约3位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然而视网膜病变难以早期发现,加上全台眼科医师不足,工研院研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技术”,借由AI判读眼底影像可清楚标出病征位置,有效协助医师进行精确诊断。

卫福部统计,全台约有20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以每年2万5,000名的速度增加。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罹病15到20年后,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视网膜病变;第二型糖尿病也有超过6成患者会有视网膜病变,其中20%到30%的患者会导致失明。
尽管早期发现便可早期治疗,但初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多从视网膜周围开始,中央视力不太会受到影响,多数患者很难发觉;加上全台眼科医师人力不足,半数乡镇没有执业眼科医师,许多糖尿病患,尤其是偏乡患者无法定期至眼科做视网膜追踪检查,眼底检查比率仅3成,错失早期治疗的黄金期。

高精度AI判读系统 影像标注须取得共识

工研院研发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析技术”目前与3家医学中心合作,取得数10万张眼底医学影像,由50位多眼科医师标记影像,建构AI训练模型。

目前的视网膜病变分级模型中,“五分类分级模型”能够提供不同分级病患更适当的医疗照护资讯,其判读准确度为85%。“二分类分级模型”则是提供是否转诊眼科的资讯,判读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皆达91%。病征侦测方面,能清楚标示4种主要病征位置,有效协助糖尿病第一线照护医师,如新陈代谢科、家医科或内科医师进行诊断,提高糖尿病患者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机会。

将AI的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在影像辨识上,近年已有多元丰富的成果。工研院巨量资讯科技中心计划主持人李雅文指出,架构AI医学影像判读系统,首先需取得大量的医学影像“让AI学习”。由医疗机构取得大量的医学影像后,先剔除非眼底镜拍摄的影像,与品质不佳的影像,还要清除病患个资;将筛选后的影像,请有经验的眼科医师进行标记,像是老师教学生一样,告诉AI什么才是有问题的影像,一再训练,最终达到医师可接受于临床使用上的效能指标。

“早期病征非常难发现,其中微动脉瘤与小出血点非常像,几乎很难判别,因此需要汇集医生的共识再来进行判别,”李雅文说,一张图由2~3位医师标记,有时候医师彼此意见不同,必须停下来沟通,了解问题并达成共识后,再继续标记。

更不用说,当整套系统部署到测试场域时,还会遇到拍摄者手部晃动、摄影镜头脏污、患者有白内障或瞳孔小而拍不好等状况,“医疗影像AI应用要能真正落地必须要能处理上述问题,有时也需要重新训练、评估调整,待符合需求,才能进行医材临床试验,”李雅文说。

结合ICT技术与医疗领域 造福患者

目前这项技术已与台湾的眼底镜业者合作,正在诊所进行场域验证阶段,预计今年送件卫福部食品药物管理署第二级医疗器材的查验,通过就可正式与医院展开合作,届时糖尿病患者定期至新陈代谢科、家医科回诊时,就可直接以眼底摄影仪器拍摄,透过AI判读,即可迅速揪出病眼,快速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分级。

2018年4月国外也有研究团队推出以AI判断视网膜病变的解决方案,但仅能做出“是否转诊眼科”的二分类判定。工研院是全球第一个推出5级别分类模型及病征位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辅助诊断的研究团。此项研究计划,可以说是将台湾优异的资讯科技与医疗技术的结合,做了完美的演绎,同时也透过AI加值眼底医材,提升台湾医材的国际竞争力。

(本文转载自工业技术与资讯月刊)

AI怎么做?(图片由工研院提供)


标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