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新兴经济部门主管鲁宾(David Lubin)表示,中国新一轮刺激措施,无须抱持太大期待。(法新社)
花旗新兴经济部门主管鲁宾(David Lubin)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中国上一轮的刺激措施创造了正面的回馈环,导致美元贬值,促使资金涌入新兴市场,中国也因此受益,更创造了全球同步成长。但中国最新一轮的刺激措施,无法产生上述效果,主要因为中国面临的政策困境,以及中国转向更消费导向的成长模式。
中国的政策困境在于:该国有GDP成长目标,也有金融稳定目标,但因中国成长模式依赖信贷的本质,因此无法同时达到2个目标。提高GDP成长意味了增加债务,将产生金融脆弱性;增加金融稳定意味了必须去杠杆,又会伤及GDP成长。
这种政策困境首先发生于2012年左右,此后中国的回应就是一连串的政策摆荡:有时候将成长列为优先,有时候将金融稳定列为优先。
但随着时间演变,中国的政策困境似乎变得更剧烈,换言之,增加GDP成长1个单位,对金融稳定构成的威胁远大于过去。由于中国债务水准已居高不下,牺牲金融稳定对北京当局造成的不安也更甚于以往。
中国的政策困境变得更剧烈产生了2种后果。首先是,中国在上述2大目标之间的摆荡更为频繁,结果便是中国的政策周期越来越短,在2009至2012年的刺激周期后,紧接着是2013至2015年的去杠杆周期,然后是2016至2017年的刺激周期,2018年年初开始实施的去杠杆周期才为时仅几个月。第2是,中国每次在2大目标支间摆荡时,转换时的强度不若以往。这是全球对中国最新一轮刺激措施不该抱持太大期待的原因。
中国最新一轮的刺激措施,无法产生上述效果的另一原因是,中国转向更消费导向的成长模式,过去靠投资和出口拉抬成长的模式正在减弱,反而更加依赖中国的消费者。过去5年,消费对中国GDP成长的贡献已超过60%,高于10年前的45%左右。而中国消费支出对全球商品价格、全球贸易、甚至欧元区经济造成的正面溢出效应,可能比过去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