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低门槛创业市场上,不按常理率性出牌----还美其名曰喜好逆向思维的那些个大佬们,总会不时弄出点匪夷所思的举动甚至上演惊世骇俗的戏文,来牵住风投机构资本大鳄们的鼻眼----这不,这一次又是美团,“作死”者叫王兴,戏文的脚本,是美团决定进军网约车市场,欲直接与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干上一仗。
网约车市场曾经诸候林立、春秋战国,滴滴出行作为主要的胜出者,独占90%的市场份额,奠定其无与伦比的市场地位。眼下,全国网约车高中低三个层次之市场,只有滴滴出行做到了全覆盖,剩下的神州、易到出行等,实乃啃点“边角余料”,倒也被冠以差异化竞争之美名。
天下是滴滴出行的车轮“滚”出来的,江山是价格大战和投资方不惜血本“烧”出来的。如今江山初定,市场各归其主,滴滴出行之行业老大的屁股尚未坐热乎,突然杀将进来美团这个搅局者和王兴这根“搅屎棒”,让滴滴出行们作何感想?让滴滴出行们背后的风投大佬们又作何感想?
所谓感想实乃郁闷的代名词,因为此乃市场行为,网约车虽有较严苛新政管者,但只要满足一定的监管要求与标准(总量调控除外),网约车市场终究是开放之地,任何资本理论上皆可自由进出。然而,所谓滴滴出行今日之“龙头”地位,又恰恰是市场充分开放竞争的优胜劣汰所结之果。
天下初定,市场格局基本成型之后,后来者再想强行进入,在约车平台的技术灵敏度和快捷程度和服务感受已能分出伯仲----滴滴出行明显处于领跑位置的形态之下,美团硬要跻身玩上一把,只能重燃恶性低价竞争之战火。
美团从团购起家,可过往做得并非那么出跳。接着改做外卖,还涉足酒店、旅游、购物休闲体验等。在传统商贸服务领域,美团都试图用“互联网+”对其嫁接与改造。美团的思路不能说有错,但行动的绝决与意志的坚定均差了火候,以至与连美团目前的主业外卖,亦远未能做到行业内第一。
不专注----都想做却啥也没做到最好,是为企业的“不专注文化”。在滴滴出行顶着巨大的补贴压力和舆论压力,用“专注文化”打出网约车市场之时,以摊大饼为基质的美团“不专注文化”,能否从滴滴出行嘴里夺食?至少,我对此持抱定极大的疑惑。
美团号称有6亿用户,其中自诩1.6亿户为活跃用户,仅外卖订单一项,日均接单量就达1300万笔。可是这看似海量的、却不具备基本忠诚度的用户资源,就能想当然地转换成美团网约车的叫车用户吗?
什么叫忠诚度?如果美团提供的各项服务均通过正常收费获取可观利润,以至于美团发展的确可持续的情形下,美团仍有上述可观的用户总量、活跃用户和订单数量,那么,美团的用户资源在理论上,才有可能转换成总量可观的叫车资源。可现状的窘迫是,美团眼下的几大所谓“主营业务”板块,还没有任何一块已找到了赢利渠道尤其是赢利模式,此时以“赌徒”心态再摊网约车大饼,明显触犯到了决策忌讳。
马云的成功是对阿里巴巴的专注,马化腾的成功是对微信的专注,百度则靠专注于“度”而成功。反观互联网江湖上哪些浮在表面,看似体量很大,但分散经营始终形不成主业优势的美团这类大公司,其之所以缺乏核心竞争的服务能力,亏就亏在做事不专注。说得悲观一点,美团进军网约车行业,让人想到了贾跃亭“汽车梦”的荒诞不经和“生态化反”晦涩生硬之故作深奥……
综上所及,美团“玩不转”网约车,当属一个可提前预判的结论。因为这不只是美团与滴滴出行在玩,而是美团与滴滴出行背后的资本大鳄们在互相交手。观现状尤其观心态,滴滴出行背后的资本大鳄们,比美团背后的资本大鳄们要笃定得多。而就美团之现状,外卖战场阿里重金打造饿了么,酒旅战场携程挡道,已将美团的粮草弹药分食掉一大半,可更要命的是,连美团的最大投资方腾讯,都不赞成美团涉足网约车市场。美团及王兴,趁著摊子尚未铺开知难而退,目前仍为时不晚。
(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