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气温随着海拔高度改变,落差很大,夏季时,高山地区的平均气温日间大多在摄氏10几度,夜晚有时可能会在10度以下,虽然平地可能非常闷热,但是进入山区就一定要穿外套了。冬季就更不用说,衣着的适当穿搭可是会关系到生命安全的。
在没有冷空气来袭的时候,清晨时分很多时候都是气温不到10度的情况,高海拔山区就更低了,都在零下好几度,积雪遍地也是常见。由于地形起伏大,地表植被的森林、灌丛在路程中交错出现,加上山区的局部气候变化很快,能否舒适的野外活动,除了不要背负太重之外,衣着的穿搭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装备轻量化,衣物的携带不可能太多,由于现代的先进纺织布料功能性相当好,种类又多,专业户外服装越来越讲究效能,只要选对户外装备搭配,背包里只携带少量的衣物,是现在正确的户外装备观念。
我们选出在秋冬季节里适用的几种衣着穿搭的组合,分别适合用于大运动量的行进间,与处于宿营地休息时的静止状态,分别叙述穿搭的原因。
行进间
徒步登山的行进间,衣服的搭配在冬季的环境条件下,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穿的太多,尤其是重装的情况下。为何?因为身体在剧烈运动时会产热,若衣着太过保暖,不够透气的话,很有可能会因为大量流汗而导致衣物潮湿,当停止前进时,只要一点微风吹来就会感到非常寒冷,一旦将潮湿的保暖层衣物脱下之后,恐怕也不易恢复干燥。这样一来,这件衣物就等于失效,却还要塞入背包中带下山。
因此,需要剧烈运动的登山或是骑行活动,上坡行进间的穿着应该是在长袖的排汗内层衣之外,再加一件稍具保暖能力,但是有足够透气性的夹克即可,其中以最受欢迎的softshell为最被广泛使用,或是背心也行,搭配随时可以方便穿脱的风雨外层(2L或3L皆可),大部分时候外层应该是穿不住的,必须收纳在背包里最容易拿取的位置,一旦遇到下雨需要用的时候,能够立即及时取出穿上。
登山活动在陡下坡路段,也未必有多轻松,尤其进入森林之下的地形,通常比较没有风,穿太多照样会感到闷热。下身的裤子也是如此,但是穿脱裤子更不方便,比较理想的穿搭方式,应该是穿二层裤子,内层是一件贴身可单穿的保暖裤或压缩裤,再搭配外层的速干长裤,必要时再穿上雨裤。头部的保暖与防风也不可忽略,一顶抓绒挡风的头套或帽子,应该是全程都不会脱下的。如果感到冷,有些外层衣物有头套的设计,可再套上增加保暖度,通常搭配这种头套之后,比只使用帽子要保暖许多。
遇到雨势较大的时候,当然还是要穿上雨衣雨裤,但是遇到要穿越箭竹林的地形或路段,这是最讨厌的,因为只要天气潮湿,不管是否正在下雨,都要穿上雨衣雨裤,而且要够耐磨,有些路程的箭竹丛与人同高甚至更高,恐怕是要钻个至少半天的,一般的超薄雨衣未必经得起考验。
宿营地
抵达营地之后,放下重装通常不会立刻停止运动,除了要搭帐篷或是煮饭之外,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身体冷却的太快。此时身上的衣物多半是因汗水而潮湿的,只要身体的热量够的话,可以在维持低度运动的一段时间后被体温烘干。但是如果非常潮湿,或是实在无法保暖的话,也必须尽快脱下更换干燥的衣物,以免感冒着凉。夜晚休息的时候,身体已经放松,御寒衣物的保暖能力就非常重要,在上半身的长袖内衣之外,要换上填充量足够的羽绒或化纤保暖中层,甚至再穿上防雨的外层,更能增加保暖度。
在冬季时,除了行进间之外,大部分时后都会需要穿着保暖中层,这是提供保暖最主要的一层衣着,主要靠着充在衣物隔间中的蓬松羽绒或是化纤组织,抓住一层不易流动的空气,借着体温将这一层空气加热,再靠尽量合身的剪裁让衣物内的暖空气与外界冷空气不易流通,进而达到保暖的目的。
这一层具有填充物的衣着,会视设计的目的与保暖程度的不同,决定填充物的蓬松度与填充量,但是保暖的程度如何并无法准确的度量,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从衣物的种类告知这件衣物可以耐低温到多少度,因为人体的耐寒程度因人而异,也要看设计的包覆性与合身程度,甚至是上衣与裤子、手套、帽子等配件的搭配程度,最重要的,还有穿着时的活动量、空气中的湿度等因素。总之,绝对不是越厚就越保暖,而是穿着在身上的衣物能否满足上述的保温条件。以羽绒来说,相同重量的一团羽绒,Fill Power系数越高,代表蓬松度越高,所以体积越大,这一团羽绒中含的空气也越多,所以保暖力越强。保暖中层服装依保暖程度的不同,种类极多,除了材质之外,厚薄的选择非常多样,可视需要保暖的程度来选择,当然天气越冷,需要的填充量或蓬松度就越大。
中层保暖衣物通常都拥有质轻又挡风的表布,若能同时又有高度的防泼水性能则更佳。但是这种衣物既然主要是用于低活动量的静止状态穿着,保温是最主要的功能,所以为了轻量化,多半不会使用较耐磨、厚重的材质,所以也不适用穿着用于背着背包走路。
喜欢的朋友就来订阅买户外,你们的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