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演义,我们知道司马懿跟诸葛亮是一生的对手,两人也曾多次交手,但要说到最经典的,那应该就是空城计了。也正是由于空城计,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多智而近妖”,不过在真正的三国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摆下空城计。
诸葛亮的志向是克复中原,一生六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空城计说的就是诸葛亮的一次北伐之战,当时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但是由于马谡的刚愎自用,街亭失守,司马懿领十五万大军来到西城之下,诸葛亮无兵退敌,这才大开城门,在城楼上弹了一首《长河吟》,玩起了空城计。
当时的西城危如累卵,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只要一个冲锋便能破城,诸葛亮以身犯险,使用空城计,司马懿的谨慎小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实则是诸葛亮知道两人斗了这么多年,对方的实力已经心知肚明。况且双方智谋不相上下,诸葛亮心知空城计并不会吓住司马懿,司马懿是个聪明人,知道如果自己死了,他司马懿回去的后果是什么。
西城才多大的地方,司马懿只要派出一小部分人前去打探,有没有埋伏一探便知,有大部队在后压阵,根本不用怕诸葛亮。可惜事实是司马懿并没有这样做,在听了诸葛亮的琴曲后,司马懿的决定是扭头就走,这并不是司马懿害怕诸葛亮,而是司马懿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出了诸葛亮想要表达的意思。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历来君王喜欢玩的游戏,魏国当然也不能例外。有诸葛亮的存在,司马懿才能够活的长久,毕竟魏国国主曹叡对司马懿是又爱又怕,爱是因为司马懿是辅政大臣,能力自然不用说,怕是因为司马懿如果持续做大,将来有一天会威胁自己的统治。有诸葛亮的牵制,司马懿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诸葛亮显然也想到了此点,正是因为此,所以诸葛亮才敢摆空城计,诸葛亮料定司马懿会撤军,而司马懿也果然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带着十五万大军撤走了。司马懿显然也知道现在杀诸葛亮易如反掌,但是杀了之后,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权利的交割,甚至是付出自己的性命,这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说司马懿明知诸葛亮守的是空城,但仍然坚持撤兵,就是因为什么事情都要往长远考虑,不能因为眼前的一点利益就失去判断的准则,有时候做人要学会糊涂,不能事事聪明,所以曹家根本斗不过司马家,司马懿成了三国时期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