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爽报娱乐新闻 YesDaily.com




古代化桃花妆用“胭脂”,你知道胭脂里的“红蓝花”是什么吗?

发布时间:2024-11-25 爽报 YesDaily.COM 211

红蓝花。此图出自1885年出版的德国著名植物学家奥托·威廉·汤姆所著《德国、奥地利及瑞士植物图志》。

“红花”还是“红蓝花”?

红蓝花是别名,学名即红花(拉丁学名Carthamus tinctorius)。红花而别称红蓝花,据李时珍引述宋代药物学著作《开宝本草》的说法:“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红蓝”不是指红色和蓝色两种颜色,而是一种植物的名字,这种植物属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三四尺,夏季开红黄色花,叶子蓝色,故称“红蓝”。

红蓝花。花初开为黄色,后转为橘红色。

采摘后的红花

红蓝花与“燕支”、“胭脂”是什么关系?

“红蓝”其名最早出自西晋学者崔豹所著《古今注》一书,该书中写道:“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燕支花所染也。燕支花所染,自为红蓝尔。旧谓赤白之间为红,即今所谓红蓝也。”“叶似蓟”,蓟(jì)也属菊科植物,叶有刺和白色软毛;“花似蒲公”,开的花像蒲公英;重绛也是一种可以染色的草。

蓟为菊科蓟属植物,外形与红蓝花有些相似。

这段记载极为重要,因为既然“中国人谓之红蓝”,那么“出西方”的这种植物原名就一定是“燕支”,而这个辞汇后来被“胭脂”取代。同时,这段记载也说明,红蓝早于晋代即已传入中国。

唐代学者段公路曾供职于广州,著有《北户录》一书,专记岭南奇异的地方物产,其中“山花燕支”一条就引述了《古今注》的这段记载,晚唐学者崔龟图作注,又引述了西晋张华《博物志》失传的一条记载:“《博物志》云:张骞使西域还,得大蒜、安石榴、胡桃、蒲桃、沙葱、苜蓿、胡荽、黄蓝,可作燕支也。红花亦出波斯、疏勒、河禄国。今梁汉最上,每岁贡二万斤于织染署。”

黄蓝即红蓝。把红蓝以至所有的的物种输入都归功于张骞,这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不过,红蓝的原名为何称作“燕支”?这个疑问困扰了历朝历代、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两汉间学者伏侯所著《中华古今注》中有一种非常别致的解释,可惜原书早已亡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保存了这一解释:“伏侯《中华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于燕地,故曰燕脂。”五代学者马缟所著《中华古今注》中也作了同样的解释,显然是秉承自伏侯:“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

《舞伎图》,图中舞伎双颊化的就是“桃花妆”。

什么?红蓝与燕国压根没关系,“燕支”是一个古伊朗词!

针对伏侯和马缟的观点,劳费尔尖锐地质疑道:“这说法也是从语言上附会追加的。”因为中国古代典籍中并没有燕国出产红蓝的记载,“既没有说专门出产这植物,也没有说出产的特别多”。他进而得出结论:“‘燕支’绝对不是中国字,而是外国字的译音。这可以从古代写法‘燕支’一词看出,因为这个词没有任何意义;‘支’字是最常用来翻译外语的。这个词没有固定的写法,因此也更加证明它非中国词……我们还是只能假设它是从伊朗某地区移植来的,‘燕支’是代表现在已不存在了的一种古伊朗方言里的一个词,或者是代表一个还无人知晓的一个伊朗字。”

“燕支”又跟“阏氏”扯上了关系!

劳费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中国古代的作家们却对这个暂时还无法确定其语源的词给予了有趣的附会,最有趣的附会就是匈奴单于和诸王妻、妾的称谓:阏氏。

“阏氏”的称谓最早出自《史记》,注解的学者们都称这个词的读音为yān zhī。而最早将这个称谓和胭脂联系起来的人,乃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习凿齿曾写有一封重要的书信《与燕王书》,但原信已佚,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在隋朝秘书郎任上所编的《北堂书钞》中引述了这封信里面的一小段文字:“采红蓝用为颜色。习凿齿《与燕王书》曰:‘此下有红蓝,足下先知之不?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采取其英,鲜者作烟支,妇人粉时为颜色。’”

王昭君嫁给匈奴单于,被称为“宁胡阏氏”

段公路《北户录》则引用得更多,不过习凿齿所写书信的对象却变成了“谢侍中”:“习凿齿《与谢侍中书》云:‘此有红蓝,足下先知之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挼其上英鲜者作燕支,妇人装时用作颊色。作此法,大如小豆许,而按令遍,色殊鲜明可爱。吾小时再三过见燕支,今日始睹红蓝耳,后当为足下致其种。匈奴名妻阏氏,言可爱如烟支也。阏字音烟,氏字音支。想足下先亦作此读《汉书》也?’”

习凿齿这封书信中说得非常清楚:“阏氏”的读音正是yān zhī,跟“燕支”、“燕脂”、“烟支”、“焉支”同音。习凿齿所说的焉支山,在今天的甘肃省山丹县东南,此山盛产红蓝,因此此地的风俗是妇女挤出红蓝的花汁制成化妆品。匈奴人把妻子称作“阏氏”就是用这种美丽的颜料来比喻,这就是“阏氏”的得名。由此可见,游牧民族比汉人浪漫多了,汉人就知道叫个皇后或嫡妻,游牧民族却懂得用美丽的胭脂来称呼妻子。

劳费尔认为“‘燕支’是代表现在已不存在了的一种古伊朗方言里的一个词,或者是代表一个还无人知晓的一个伊朗字”,匈奴所操的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深受伊朗语的影响,因此“燕支”一词极有可能来自古伊朗方言中对红蓝花的称谓,而形成匈奴的某一支部族接受了这一称谓,并将盛产红蓝花的焉支山命名为“焉支”,进而形成了以红蓝花所制的胭脂饰面的习俗,这一推论是合理的。从这一推论可知,“阏氏”和“胭脂”的谐音说也并非就是古代文人们的附会之言。

古代人如何制作胭脂?

至于用红蓝制作胭脂的方法,北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早有记载:“摘取即碓捣使熟,以水淘,布袋绞去黄汁;更捣,以粟饭浆清而醋者淘之,又以布袋绞去汁,即收取染红勿弃也。绞讫,著瓮器中,以布盖上,鸡鸣更捣令均,于席上摊而曝干,胜作饼。作饼者不得干,令花浥郁也。”

红蓝花中有红色和黄色两种色素,因此要用布袋绞去黄汁,再用发酸的粟饭或淘米水进一步加以淘洗,才能彻底去除黄汁,从而得到完全红色的花饼,也就是胭脂,可以化“桃花妆”了。

现在的胭脂多从胭脂虫中提取。

现在的胭脂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行业了,不过不再是从红蓝花中提取的,而是从胭脂虫中提取的。胭脂虫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是一种昆虫,成虫体内含有大量的洋红酸,可以作为理想的天然染料,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等多种行业。

编辑│晓风

本文资料来源于许晖著作《香料在丝绸的路上浮香》,感兴趣的可以买来读一读

更多精彩原创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兰阇(qdlanshe)


标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