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爽报娱乐新闻 YesDaily.com




古人穿袜子也有讲究

发布时间:2024-11-25 爽报 YesDaily.COM 206

古时的袜子既为足衣,便有系带,用以结解。

《史记·张释之传》:“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延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所谓“结袜”,即指系结袜带。

古人亦以袜子比喻大臣辅佐之重要。《尚书·商书·说命上》云:“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这里所说的“跣”,就是指赤足。这段话是说商王立傅岩为相,告诫他帮助商王修德,就像一个人赤着脚走路如不看地,脚就有可能因此而受伤一样,以明其不可或缺之意。

汉代百官公卿出席宗庙等祭祀仪式,按礼仪要求,必须穿着红色领袖的内衣、红裤和绛色袜子,以示心诚之意。这种穿绛袜参加祭祀活动的做法,一直影响到后世。不仅祭祀,在很多其他隆重场合也要穿着红色袜子。《隋书·礼仪志》记隋皇帝服制:“朱袜,赤舄,舄加金饰。祀圆丘、方泽、感帝、明堂、五郊、雩、蜡、封禅、朝日、夕月、宗庙、社稷、籍田、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元服、纳后、正月受朝及临轩拜王公,则服之。”唐、宋、元、明延续不断,遵行不改。

古人重要场合有穿着红色袜子的礼仪讲究,也有在特定场合脱袜赤足以表恭敬的习俗。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载:“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公怒。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瞉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辞之,不可。褚师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闻之。褚师与司寇亥乘,曰:‘今日幸而后亡。’”褚师声子(即褚师比)因穿着袜子参加宴会,卫侯以为其行为大不敬,十分恼怒,当即发作。虽然褚声子声辩他的足上生有烂疮,怕卫侯看到了会作呕,所以未敢脱袜。这引起了卫侯更大的愤怒,尽管大夫们都为褚声子解说,仍不能得到卫侯的谅解。幸而褚声子逃得快,不然,将不可避免有断足之祸。古人对脱袜登席这一礼节的重视程度于此可见一斑。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云:“古人舄、屦、履,至阶必脱,唯著袜而入。”也就是说,所穿着的鞋子一类的东西,在台阶前就一定要脱掉了,只有穿着袜子登台阶,如于室内参加祭礼,则无需赤足,但入席饮宴,必须把袜子脱去。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说是思想通脱,但对这一礼俗的强调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梁时,即便是清庙祭礼,也要将袜子脱掉。古人登堂入室或大典仪式,之所以有脱鞋脱袜之礼,是和当时的生活方式相关联的。在桌、椅、床等家具没有产生之前,人们采用的是席地而坐的方式,诸多事项都在席上进行,条件优越者,往往大席之上再铺以一张或数张小席,称为“重席”。《左传·哀公元年》:“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讲的便是节俭者或贫困者的情况。

据文献记载,周代贵族的席子,最多有用到五重的。由于席子在当时的这种特殊用途,所以,其上必须保持非常整洁。凡升堂入席者,必须脱下鞋袜。后演变为一种对君上、对尊长者的特殊礼节。所以,前文所引褚声子“袜而登席”,自然会引起卫侯的气愤和恼怒。这一礼俗自然在民间亦有传播,古时女子侍奉翁姑时,也是不能穿袜子的。古书中关于女子“跣足上堂,跪而斟羹”之类的描写,说的就是这方面的意思。

脱袜跣足的做法,除有对尊长者表示敬重的意思外,还用于对去世者的哀悼和敬意。《礼记·丧大记》:“凡主人之出也,徒跣,扱纴,拊心,降自西阶。”“徒跣”,即谓赤足行走。《礼记》一书,一般认为出自西汉戴圣之手,可知在西汉前,人们于服丧时,便以脱袜徒跣为礼。

《史记》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如《孝文帝本纪》云:“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晋灼注曰:践,“汉语作‘跣’。跣,徒跣也。”皇帝之丧,一国之大事。其间,要禁止婚娶,禁止祠祀活动,禁止饮酒食肉,天下吏民要脱袜徒跣,以示敬重。而汉文帝宽宏大量,非但不禁婚娶,且允许天下吏民临丧者“皆无践”。而在一般情况下,显然是与此相反的。


标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