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苏黎世和日内瓦可能是瑞士最负盛名的国际性大都市,但与之相比规模小得多的伯尔尼,却是瑞士首都。
距都邑半个小时开外火车车程的,是坐落于伯尔尼高地的门户小镇茨魏西门(Zweisimmen)。从那里再搭乘开往蒙特勒的金色全景观光火车,便能通往举世闻名的格施塔德-萨嫩地区。在冬天,那里是与圣莫里茨齐名的全球两大奢华级滑雪胜地。在夏天,除了ATP网球巡回赛和马球比赛,那里还有一个久负盛名的音乐节——格施塔德梅纽因音乐节。
格施塔德-萨嫩地区景色。
国际公民在瑞士
没有什么比梅纽因更能完美诠释国际公民的奥义。身为犹太人,耶胡迪·梅纽因生于美国,成长于英国,名头上有一堆法国贵族称号和封爵,逝世于柏林,葬于自己创办的同名学校的花园里,但却安家在瑞士。
他与瑞士结缘源于1920年代赴日内瓦的求学经历,但促成定居瑞士时,则要到“二战”之后。
梅纽因音乐节演出场地之一,卢日芒教堂。
1956年,梅纽因举家前往瑞士滑雪胜地格施塔德度假,立即被这里的山区地形,德语氛围和意大利式生活节奏吸引。当地旅游局局长保罗·瓦伦丁听闻后迅速赶到,与他商讨在夏季开办音乐会事宜,以促进本来低迷的夏季旅游事业。梅纽因欣然答应,积极筹备。
次年8月4-6日,他在邻近格施塔德的区域行政中心——小村萨嫩(Saanen)的教堂开办了两场独奏音乐会,演奏者包括大提琴家莫里斯·让德隆、男高音彼得·皮尔斯,以演奏钢琴和羽管键琴身份亮相的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梅纽因则拉小提琴。这两场音乐节揭开了当时被称为“耶胡迪·梅纽因音乐之夏”的演奏会系列,单场票价为10瑞士法郎。
卢日芒教堂周围的景色。
1958年,夏季音乐会从两场增加到九场,指挥家埃德蒙德·施图茨和以苏黎世室内乐团为班底的节日乐团也加入音乐会系列,独奏、重奏和室内乐交相辉映。
从一开始,音乐会组织形式就奠定了这一音乐节如今的规制。室内乐是为音乐节安身立命之本,这里依旧是欣赏最佳室内乐演出,包括独奏、艺术歌曲和重奏的场合;11座教堂是室内乐的主要演出场地,它们分布在格施塔德周边村落,有着好到出其不意的建声效果和100-800座位大小各异的规模。
本杰明·布里顿和彼得·皮尔斯组成的“情侣组”,有意无意间开创了参节音乐家们拖家带口、血浓于水的先河。梅纽因乐善好客,邀请音乐家举家前来瑞士山区避暑,远处的雪山、脚下的草坪和远处的牛羊相映成趣,很快,这里就成为大牌们争先恐后消夏纳凉的避暑山庄。
梅纽因的家眷自然不甘落后,来这里演出的有梅纽因的两位姊妹赫普奇巴和雅尔塔,还有儿子杰罗米,友人团则包括恩斯特和罗丽·瓦尔菲什、路易·肯特钠、彼得·卢卡斯·格拉夫。他们一起在萨嫩的教堂里奉献出无数让人难以忘怀的夜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享受音乐。
梅纽因的中国情
梅纽因的亲友团中,自然还包括他的钢琴家女婿傅聪。
1955年,傅聪在波兰肖邦大赛上技惊四座,声名远播。1958年,他离开华沙,前往伦敦定居,立即打入英国顶级音乐家社交圈,与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和杰奎琳·杜普蕾等私交甚笃。
在他的朋友圈中,有一位美貌优雅的姑娘,那就是小他五岁的梅纽因长女扎米拉。
很快,扎米拉便被傅聪流露出的诗人气质和东方魅力倾倒,两人1960年成婚,1964年生下独子傅凌霄。
1963年8月5日,傅聪首度现身梅纽因音乐节,与梅纽因、中提琴家瓦尔特·格哈特、大提琴家加斯帕·卡萨多一起,演奏了莫扎特钢琴四重奏等作品,还为EMI灌录黑胶唱片。
唱片封面。
梅纽因音乐节与中国的不解缘分,一直持续到傅聪与扎米拉1969年离婚。但音乐节与中国的渊源远又不仅于此,而是随着梅纽因的访华而升华。
如果要举出两位对中国小提琴乃至弦乐界居功至伟的国际友人,“宗师级”的斯特恩和梅纽因,必然是许多人的首选。
1979年,两位不约而同首访中国,前者发掘了大提琴家王健等神童,有奥斯卡奖获奖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华冠加持;后者在北京与中央乐团合作了一场音乐会,带走了天才儿童陈响和金力着力培育。
梅纽因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把来自中国的琴。
北京之后,梅纽因前往广州,得到一把中国提琴师制作的小提琴作为礼物。这把有着梅纽因头像的琴,被列入梅纽因名琴收藏名录,还交由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演奏了一年,随后才被收纳入库。
1999年,梅纽因逝世,同年7月,索斯比拍卖行应家人之请拍卖梅纽因生前收藏之琴。名录中,这把来自中国的琴赫然可见,标价800-1200英镑。作为唯一一把未被变卖的梅纽因名琴,这把琴如今收藏于萨嫩“梅纽因中心”,成为镇馆之宝。
雪山下的舞台梦
神童出道的梅纽因的中年危机始于双手机能老化,技巧退步,运弓不稳,音准偏离。随着年事愈高,这些技术问题越加严重,有听者如今回忆那时候的梅纽因音乐会,常有“尖锐刺耳”之痛。
然而,梅纽因即使告别世界舞台已久,却在格施塔德勤力依旧,直到1996年梅纽因音乐节四十周年,他才真正退休。
英国男高音伊恩·博斯特里奇在音乐节演《冬之旅》,9月8日即将带它来上海大剧院。
依惯性思维,音乐节短暂交给过一位与梅纽因有着相同志趣的小提琴家掌舵,那就是基顿·克莱默。不过,与梅纽因的渐进式改良派作风不同,克莱默一直以来的无政府主义式偏激,使音乐节剑走偏锋四年,丧失大量传统听众和伙伴,岌岌可危。
1998年,克莱默突然离职,给音乐节造成管理空窗。在他之后,梅纽因昔日的合作伙伴伊莲娜·霍普短暂接过音乐节帅印。伊莲娜·霍普最大的功绩是稳定音乐节,在她的过渡任内,被克莱默激怒而纷纷暴走的赞助人、听众和梅纽因家人慢慢回潮,音乐节又回到了之前欢声笑语的氛围。她的儿子,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与音乐节关系密切,亦是拜母亲功绩所赐。
2002年,瑞士巴塞尔室内乐团总监兼大提琴演奏员克里斯托弗·缪勒接过音乐节帅印,担任总监至今。
在其任内,音乐节的时长拓展至五周,强化了格施塔德音乐节管弦乐团的领导地位,聘请了纽约爱乐乐团、香港管弦乐团双料总监梵志登任总监。同时,他加大对音乐节学院的投入力度,形成了覆盖巴洛克音乐、弦乐、钢琴、声乐,尤其是指挥的短期学院,设立尼姆·亚尔维指挥大奖,旨在激励新人。钢琴家安德拉斯·席夫等明星演奏家与高密度教学体验相结合,合力继承梅纽因的教学遗志。
从四处赶来参加音乐节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