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石”好电影 ·不会错过!
现在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显然已经晚了,作为2017年度“文学电影”+“影帝电影”,各大营销号对它的花式称赞再一次呈现了全民打鸡血的风貌。
按照希瓦的话说,对于这种典型的“中国寓言”,想看的人早就看了,而搁置的人,也很轻易地就对各种吹捧免疫和淡忘了……
所以我们今天不谈奖项,仅聊有的没的。
本片根据老舍原著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重庆一个叫树华的农场。根据小说开头描写,树华农场无论上看下看,正看倒看,都俨然是一个远离战争和屠杀的世外桃源;住在这里的都能成活神仙的那种。
并且因其具备的天然地理环境优势,以及随着抗战到来重庆不断上升的人口优势,此农场的经营效益怎么看怎么好。一句话就是:傻子经营都能挣钱。
于是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树华农场如何赔钱,以及在永无止境的赔钱中曼妙生长的…
先从小说改编电影的角度来讲
看过小说的小伙伴们知道,原著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短篇故事。剧情单一不说,连人物都数不出几个。想要把这类故事搬上荧幕,并且尽量贴合原著,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而梅峰导演(兼编剧之一)做到了,其是北电的副教授,曾因《浮城谜事》《春风沉醉的夜晚》等剧本改编获得过国际奖项。
其作为编剧早已获得肯定,但作为导演(本片是他的导演处女作),确实给了人意外之喜。
每一句台词都不多余,每一个场景都很有腔调。
他用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及对美学的严格修养,把这个没有高潮的故事,铺设得细腻绵长,让人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阅读感”。
其中最大的改动,是加重了佟小姐和沈太太等女性角色的作用,这个改动很微妙。
因为女性恰好在中国的人情社会里起著举足轻重的作用:走街串巷需要女人,吹枕边风需要女人,在麻将桌上透漏男人们的小秘密需要女人。
这样不仅丰满了作品,还让剧情的逻辑走向变得更为严密,实属明智之举。
至于在布景上,据说梅导曾让美术老师严格按照书中所写来画图搭建;删除了原本复杂的道具,采用极简主义,希望能最大限度的还原原著基调。
而他自己,用接近舞台的镜头语言,弥补了场景的贫乏;工整对称的镜头、老道的灯光、复古的黑白影像,都把影片推向了艺术和美学的高度。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来自传统电影的严谨和考究,仿佛你也被带回了老舍先生笔下的那个年代。
再说演员
“现在看见范伟,就想起加里·奥德曼(《至暗时刻》丘吉尔扮演者,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在片中展示了“丘吉尔复活”式的神级表演)”
这是朋友看完《不成问题的问题》之后说的话。而范老师在里面的表演,完美诠释了那句“一个演员一生有一部代表作就够了”。
其饰演树华农场的主任丁务源,一个左右逢源、对上对下都打点得周周到到,把农场搞赔本都没人好拉下脸来辞退他的活稀泥式“好人”。
原著对丁务源的描写:四十来岁,中等身量,脸有点发胖,肉都是亮的,不是个俊秀的人,但令人喜爱。
据说梅导读到这段,脑海中就确定了范伟的样子
喜剧演员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其夸张戏虐的表演方式,很容易让严肃故事呈现一种荒诞感。尤其在呈现悲剧时,对观众的冲击是很强的。
而范伟此次却彻底抛却了自己喜剧演员的身份,可以这么说,看完此片,你根本想不起原本那个搞笑的范伟了。
其教科书一般的演技,把这个老实而奸诈、机敏又无奈、沉着而不失风趣,时刻以阿谀奉承生存但也会感到疲惫的人,丝丝入扣的演活了。戏中戏的完美切换表演,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好演员是对分寸感的拿捏,多一分少一分都要不得,而范伟老师对丁务源的“拿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本人在金马奖上说过:影片拍的很淡,演的也很淡。但正是这份“淡”,成就了这个角色。
好男儿张超也是一大亮点,好的导演就是能最大限度的开发演员的潜力。
他饰演的秦妙斋,可以说是装逼届的典范了。其“毫不克制”的表演方式,与丁务源形成完美的戏剧冲突;与佟小姐短暂的感情,绝对是此片搞笑的活力担当了。
不得不说,装逼届的伪文艺们总是相互欣赏,佟小姐能被秦妙斋渣到,是必然事件…
最后,我不得不提殷桃。
多么得有韵味!一个穿着麻布衣纳底鞋的乡下妇女,嫁给一个海归实干主义知识分子;对人情之道的在意,貌合神离婚姻下的寂寞,息事宁人的愚昧,都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算是本片我最爱的角色了。
临走前对树华农场的那最后一撇,不禁让人恍惚,这个可怜又可爱的女人,最后又能归向何处?
其次我倒不认为其丈夫尤大兴的存在,属于一个正面角色,他的作用只是和活稀泥的其他人形成对比。
海归读书人的优越感让他盲目自信,对自身权威有着绝对的固执,甚至偏执。让他在这个乡下地方有着绝不容许“第二意见”的戾气。
这种戾气和“不修养”,甚至体现在他对待妻子的态度上。
在这个“人人无知”的乡下地方,他的实干主义给了他绝对的自信,也在失败后给了他绝对的借口。
但这就是好电影妙的地方,你不必去设定一个绝对好或坏的角色,不必设定影片主题,只需要客观表达,任其自然发展。
梅峰导演自己也说过,他想去意识形态化,对故事本身不加政治判断和意识形态的理解,把人物生动而丰满地表现出来,为什么那么做,为什么这么存在,将这层东西做出来就好,有这个感觉之后再铺陈来自世俗生活的细节。
此片的表达冷静克制,淡化了原著对丁务源鲜明的讽刺,甚至有观众还会跟着剧情对丁务源感到同情或好感。给了大家思考的空间。
它只是拍了这个善于钻营的中国式人情社会,这个左右逢源才是生存之道的永恒故事。
如果你感到愤怒,它就是愤怒的;你感到无奈,它也是无奈的;你感同身受,那也是真实的。
或许它只是在对这个社会发问:这农场什么都好,怎么就是不挣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