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越来越火,深圳有商家打算推出共享手机,可租机型有苹果,华为,三星等,据悉苹果的租金一年将近4000元,网友称脑子秀逗了才去花四千元租个手机。
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后,共享手机终于也出现了。。。。。。 日前,共享iPhone出现在昆明。据报道,办理共享手机业务的店铺8月开始推出此项服务,提供iPhone7/iPhone7Plus、华为P10、魅族PRO7、魅族PRO7Plus、三星Galaxy S8 Plus、vivoX9s、OPPOR11等手机的租赁业务。
此次共享手机出现在iPhone新一代产品即将上市之际,面对一些“果粉”对价格越来越高的抱怨,一些商家打着“共享”的旗号来寻求商机、刺激市场,本也无可厚非。只是,越来越多的商品被纳入“共享”的范畴,是不是在滥用这个热点概念呢?
要得出答案,就得精密推算,做出合理的分析。有分析认为,通常基本合约周期为1年,以iphone7(32G)为例,使用信用卡模式的租金是264元/期,每期25天,合约周期为15期;芝麻信用模式租金为330元/期,每期30天,合约周期为12期。两种方式下,一年的租金都为3960元,仅比新手机的价格便宜约700元。这样的“共享成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这也难怪共享手机会引发广泛质疑,因为共享产品无法让用户体验到廉价的好处,就算不上合理的创新。
另一方面,共享手机在流通过程中的监管和维修等问题,仍悬而未决。试想,你拿到的手机被之前的用户拆除了某个零件,但你又没及时发现,耽误自己使用不说,若缺乏监管渠道,最后如何追责?而且,租赁平台的手机维修费用过高,这一点与共享单车的维修成本有着本质区别。
更重要的是,共享手机对个人信息安全无法保证。如今,手机早就不单是打电话、发短信的通讯工具了,手机的信息安全与用户的财产安全、生活安全乃至人身安全都息息相关。即使共享手机在技术上可以保证个人隐私不泄露,起码目前,多数人从心理上还无法接受如此用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共享产品具有公共性、合作性,但一到倾向于私密性,就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共享的本意是共同付出、共同收获,而非无偿奉献,更不是以公代私。要维持共享多方之间的信任,只能依靠互联网技术和契约精神。大家承认这些,才会进入共享的圈子。但越发达的网络技术、越明确的契约精神,只会越尊重个人隐私和合法权益。在个人信息安全面前,所谓的“共享精神”应当让步。
进而言之,应值得提倡的是共享精神,而非套用共享经济模式,更不是炒作共享的概念。对于新生事物,我们向来推崇鼓励、提倡,但并非所有的创新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的“美好初衷”都能带来如愿回报,有时反而会触发不可控的风险。因此,共享手机要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支持,还需要拿出更科学的商业模式和监管办法。
手机“包租婆”里,既有老牌电商,又有创业企业;既有线上,又有线下。先是支付宝平台推出多家创业公司的手机租赁服务,再是京东在线推出“京东保租”,近日国美又宣布在全国1600多家门店启动“国美租租”服务。
“手机租赁服务能够兴起,跟国内消费升级的大背景有关系。”易观研究中心分析师王会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王会娥认为,国内消费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加重视产品的体验、质量、服务。他们对物品是不是买来的,越来越不在意,而更加愿意为使用权付费。共享手机的出现恰恰契合这类人群的消费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王会娥分析,手机租赁服务的兴起,与国内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有密切关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7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7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2.82亿部,同比下降7.5%。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66亿部,同比下降5.8%。
“无论是手机制造商还是渠道商,都期盼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来激活越来越饱和的手机消费市场。”王会娥说,二手手机租赁服务的出现也是同理,国内二手手机存量十分庞大,需要新的商业模式刺激其流通。
王会娥认为,虽然手机租赁打着“共享手机”的招牌进入江湖,从商业模式上看它离共享经济还有一段距离。
“目前情况下,租赁手机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像共享单车和共享民宿那么方便。”王会娥解释,除了租赁时间被租赁平台严格限定外,消费者再次租手机时,还需要重新导入信息,重新下载APP,防止手机中的个人信息泄露等,步骤比较繁琐。综合来看,它的模式与汽车长租这样的租赁经济更为接近。
不管是租赁手机也好,共享手机也好,互联网分析师葛甲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租手机相比,他宁愿直接买一部手机。王会娥也表示,现在花几千元就能买一部不错的手机,所以她同样会选择买。
那么,谁会选择租手机呢?
“手机租赁的需求肯定是有的,但需求可能不是很大。因为用户租赁手机的消费习惯还没有形成。”葛甲说。
王会娥则列出三种可能的消费群体:第一种是经济能力不是很强的年轻消费人群;第二种是希望随时体验新手机的电子产品发烧友;第三种是希望通过租手机为购买新手机做决策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