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V 电 影
感悟人生只需一刻钟
前不久,第37届香港金像奖在一片寂寥中落幕。虽然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金像奖了,但这一届金像奖还是留下了两个浓墨重彩的话题。
一是48岁古天乐首获金像影帝;
二是71岁许鞍华六夺最佳导演。
没错,金像奖把最佳导演奖再一次颁给了许鞍华,
而在此前,她已经拿金像奖拿到手软,总过6座,已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人。
可即便已经如此知名的她,
在香港却一直没有买房。
与其它拿过金像奖的导演大红大紫的导演相比,已逾古稀的许导演,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一般,直到现在仍然住在自己租的公寓里面,过着平平静静的日子。
虽然这或许是她的个人选择,也是她的生活方式。但也不免让人唏嘘,为什么同样是获奖导演,差别却如此的大。
而在去深究了这个问题后,却发现从这里牵扯出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选择,
更多的,还有电影艺术和商业之间的矛盾。
为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而拍电影,还是为了电影作为一门生意而拍电影?
最好的结果是艺术和商业同时获得成功,但现实往往只能让人二选其一。
那在这样的关头,导演该如何做选择?
像赌徒一样拍电影
形容自己拍电影的时候,许鞍华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赌徒,而且是最后离席的那样。
黄碧云说:“她的电影就是她的生活,她的人,她的光彩与粗糙,缺陷与完整……整体看,就可以看到她的求索。”
她不仅是一个电影的赌徒,还是一个赌品甚佳的赌徒。
早年拍电影亏钱,虽然数目不算大,只有十几万,但她会自己还清所有的钱。
多数人都是从《桃姐》《天水围的日与夜》这样的文艺片认识了许鞍华,但于许鞍华来说,她却并非一开始就是拍这样的文艺片出生。
在她最早期的电影中,你所能够看得出的是,十分贴近商业,
只是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人们往往会把古旧的商业片当作是某种艺术片来看。
《阿金》剧照
而她也并非一开始就是电影导演。事实上,她是在电视剧的领域出道的。
最早,在70年代末的时候,她是在香港无限电视担任编导。1977年为香港廉政公署拍摄反贪污宣传片《ICAC》。1978年转去香港电台,拍摄纪录片《狮子山下》。
直到1979年,她才拍出她的第一部电影作品《疯劫》,并凭借此片一举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提名。
其后,她尝试了各种类型的电影,当中甚至包括武侠片和惊悚片。
但直到《天水围的日与夜》她才算真正找到自己最擅长的道路,虽然此片的票房只有116万,但她坚持将这条道路走了下去。
随后便拍出了大获成功的《桃姐》,而该片不仅囊括了当年金像奖的全部奖项,还创下她的票房记录2787万。
电影没有奇迹
而诸如许鞍华一般认真沉迷自己热爱之事的人里,还有蔡明亮导演。
他也是拿奖无数,某种程度可以说是比许鞍华更有成就的导演。
其作品不但在金马奖屡获殊荣,还在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三大影展获得国际范围的认可。
最初他也和许鞍华一样,是给影视剧写剧本,而且也写得非常出色。
但或许只是因为个人对叙事性、戏剧性的并不感兴趣,所以才拍了后来被很多人列为闷片的作品。
不过,尽管拍了许多沉闷晦涩的电影,但蔡明亮的电影却很少有亏损。
《洞》剧照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电影,票房从来没有太差过。
而这靠的并不是片方的宣发,更多的,是自己亲自跑遍台湾各地做讲演、做宣传、卖电影票,甚至拉着演员跑到书展、跑到街头去卖票。
通过这样的方法,他的电影《你那边几点》的票房甚至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他说,电影没有奇迹,你拍什么样的电影,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有一次,蔡明亮在自己的电影海报前看到三个建中(建国中学,台湾最好的男校)的学生,其中一个学生对着海报和另外两个同学说:影评人打五颗星,一定超难看。
还有一次,蔡明亮在诚品书店卖票,他看到有一个父亲在看书,蔡明亮就走过去问这位父亲:我有一部电影《黑眼圈》,你要不要看看?
那位父亲说:这是艺术电影,我们看不懂,看不习惯。
蔡明亮便问他:我可不可以问你一件事情?
那位父亲说:可以。
蔡明亮:那你会不会去法国旅行?
那父亲说:会啊,我去过啊。
蔡明亮:有没有去卢浮宫?
那父亲:有啊。
蔡明亮:那,里面都是艺术。
卖票的十多年,蔡明亮一开始是对观众有抱怨情绪的,但后来他不抱怨了,为什么呢?因为蔡明亮觉得,
那些人和自己的妈妈是一样的。
如果自己不学电影,自己也会是这样的心态:我干嘛要去看一个比较闷的电影,我干嘛要去看一个没有明星的电影。
《你那边几点》剧照
在蔡明亮看来,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这个概念需要在教育上从新来过。
而大部分人都错过了这个教育,所以才会对艺术电影产生不适。
其实,无论是许鞍华还是蔡明亮,无非都是选择了坚持自我的创作者,迎合观众、创造票房,并不是他们拍电影的首要目的,表达自我才是。
就像许鞍华自己说过的那样,“只要你让我拍戏,我就会很开心,我不需要钱,只要不让老板亏钱就好啦” 。6座金像奖都拿了,买不起房又怎样?
图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