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
5.7分
1.李东然:8分
前《三联生活周刊》电影记者,专栏撰稿人。
爱情片,小妞电影最难创新,何况再有《后来》这样的主题。惊喜的是把爱情体验和城市当下如此激烈撞击,回到奶茶《后来》这首歌在观众中的记忆,每个人心里都有回响,成为故事的一分子,不被打动真的很难。最喜欢是那间简陋出租屋隔间里周冬雨特色的搞笑“床戏”,镜头摇起是密密麻麻的格子间,不堪的,热切的,梦想和煎熬并行的北京,一部小小的爱情片里竟然有一座城市的当下,记录了一座城市里年轻人的真实,了不起。
2.杨时旸:7分
中国新闻周刊主笔。
不知道多少人看过Netflix的那部《蓝色杰伊》,这故事确实让我想起那部有关重逢和错失的电影,同样的黑白影调,同样的当下和过去之间的交缠,同样的一场和解之旅以及作为补偿的不仓促的告别,如果说哪里不好,或许在计程车上向北京喊话的桥段太尴尬,或许男孩儿最后的成功太浮夸,但细节和情感处理得都还好,至少带着真实生活的蒸汽和茸毛。
3. 子非鱼:7分
编剧,独立影评人,知名媒体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爱情悲剧大概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商业电影类型,看这类电影的时候总是心情很复杂,国人的爱情真的很不快乐,以至于爱情喜剧很难成立,只有拍成悲剧才能看起来可信一些。《后来的我们》比较好地把握了哀而不伤的基调,在爱情的离散里,有成长,有和解。井柏然和周冬雨的cp感不错,北京蚁族的生活一角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展现,不易。
4.奇爱博士:7分
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北京国际电影节策展人,“幕味儿”微信公众号(Movie1958)运营者。
融合了前任和漂泊两大主题卖点,化用了《十年》和《后来》的时代曲精髓,借鉴了《真爱挑日子》《我的父亲母亲》《相爱相亲》《开往春天的地铁》的艺术经验,请来李屏宾、廖庆松、张一白、田壮壮、五月天、陈奕迅保驾护航,奶导一出手,就是精确稳定的主流水准。
5.妖灵妖:6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影片以含蓄的镜语刻画了一个过去到现在都极度幼稚、脆弱的男性形象,与副线中的父亲形象形成了某种时间上的对应,令其不单纯地提供中国特色的前任类型催泪模式,弥补了在生活质感、爱情构建等方面的不足。
6.闵思嘉:6分
影评人。
田壮壮是里面最好的部分,年轻人在大城市几成现实几成相爱几成欲望的故事,有点像《甜蜜蜜》,但是部分地方还是有些矫情,台词太歌词化了。
7.秦婉:6分
凤凰电影策划。
刘若英没有在银幕上现身,连亮嗓都不曾,故事甚至发生在并非她原乡的地方,但电影里却满满的都是带有她气息的画面、音乐和思绪,这种奶茶味道可能只有曾经all in的歌迷才能体会,观影时满满的都是时间的流逝感。我一直想知道“后来的我们”为什么会成为“后来”,可惜影片没有设置具有剧作逻辑性的答案,反过来讲,这就像奶茶一如既往唱过的情节一样,她有对爱情关系的期待、甜蜜和不确定,但最后还是回归到那些真正不变的关系上,去珍惜和回叹人生的喜忧得失。而爱情的终点,终归是永不确定永不结束的告别。尤其对于女生,即使个性再是一往无前,她的结局也永远充满神秘感。两个主角非常搭。周冬雨游刃有余,井柏然奉献了沉稳的表演,其实这就是最适合他的一种角色。
8.开寅:6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把“北漂”作为一个概念浪漫化为一场绵延的银幕爱情史,和现实有没有关系不敢说,但起码谈的是一场中国银幕上有趣的恋爱。最后的握手识人加上周冬雨哭得那么激烈,感觉互相情感寄托最深的俩人其实是周冬雨和田壮壮,井柏然到了结尾悄悄成了带着主角光环的摆设。
9.电子骑士:6分
影评人,在《科幻世界》开有科幻电影专栏。
吸引我的不是对爱情的描绘,而是北京巨大的背景。故事讲得很细腻,细节丰盈,尽管有点煽情,个别地方略让人跳戏(比如两人车上的哭戏),但总体并不浮夸,有现实的指向性,已经比大多国产爱情片扎实了。男女主角和田壮壮表演都很不错!分手一段戏有些草率,直接导致结尾略显崩塌。如果言情戏再少点,逻辑更完善些(两人机上重逢后井柏然请周冬雨同住,作为已婚人士显然有点不合适),主题再深入点就很出色了。
10.桃桃林林:6分
影视自媒体人,微信公众号及微博“桃桃淘电影”运营者、线下活动“桃桃观影团”发起人。
能指出这个片子一大堆问题,但是,还是会被一些细节所感动,就好像周冬雨说I miss you的时候。看完之后,你就明白,这确实是刘若英的电影,整个电影都非常刘若英。另外,这差不多是我看到的最好的周冬雨了。
11. 黄文杰6分
高校教师。
奶茶的导演处女作的确赚了我大把热泪,但我泪点向来较低,因此催泪并不能代表此片的成功。具体来说,此片有三大卖点,时间流逝、异乡漂泊与爱情错过,前两者表现不错,情绪抒发到位,但第三个要素也是最为关键的故事核心,却出现致命硬伤。人物性格的捉摸不定和分手的莫名其妙,颇有无理取闹之感。在这点上,奶茶和她师父张艾嘉老师拍《相爱相亲》一模一样,都是感情泛滥,却要生硬地为赋新词强说愁。鉴于周冬雨和井柏然的对手戏火花四溅,多加一分。不要以为现代题材的爱情片好拍,社会环境和人们的观念都越来越开明,恋人明明相爱却偏要棒打鸳鸯散,这理由要给得合情合理而不让人觉得矫情,其实并不容易,也请以后拍爱情片的编导们长点心吧。
12.陆支羽:6分
影评人,微信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运营者,著有《小丑,马戏团的眼泪》。
1.所有“错过就不再”的爱情,总是戒不掉回忆,逃不过遗憾。2.感慨奶导处女作,让我们触探到自己的漂泊处境。3.周冬雨和井柏然演技都有进步,而田壮壮是电影的基调。4.后半场剧作有瑕疵,还是太理想主义,但整体瑕不掩瑜。
13. 大奇特:5分
老电影研究者,自由撰稿人。
低配版《甜蜜蜜》,纽约梦变北漂梦,邓丽君变盗版盘,开头的同一列火车,彩色黑白的转化都是。可它并没有《甜蜜蜜》那般动容,缺少聚散离合的沧桑。内地的电影人对青春爱情片似乎也有所误解,总把眼光放在过去的美好,当下必然是伤感的,这已经成为一种套路。中后段两人的关系变得墨迹矫情,看起来有些累。不过周冬雨的表演是有进步的,有层次,不同阶段的变化都很准确。
14.刘起:5分
电影研究者,电影杂志编辑。
演员选得真好,周冬雨太自然太可爱了,换任何一个年轻女演员,这个爱情故事我可能都看不下去。“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了我们”这类鸡汤台词过于文艺腔,放在KTV情歌或者QQ签名中,也许还有一点隽永,但由两个久别重逢的前度恋人面对面念出来,就尴尬矫情得让人起鸡皮疙瘩。
投机取巧地用“前任”“北漂”“过年回家”这几个最容易煽情和引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概念,硬凑出一段错过的爱情,所有情节设置(卖光碟、搬家、隔断间、老同学聚会、年夜饭、分手、重逢)都服务于这几个概念,却没有建立起内在合理连贯的情感逻辑,沦为一场卖情怀的虚假表演。不如回去听100遍奶茶的《后来》。
15.把噗:3分
影评人。
苍白无力的文本,几乎所有设计都源自浅薄又刻意的想像,一幅为外省小镇青年量身定做的“北漂”图景。要爱情没爱情,要北京没北京,要奋斗没奋斗……剩下一点亲情也只发生在田和周之间。最好的应该是周冬雨吧,活脱脱一可爱的水瓶妹子。影像成色在那,幕后毕竟都是大佬;五位编剧应该拉出去吊打,还五位!
16.吴李冰:1分
常用笔名LOOK,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无可救药的终极矫情癌电影。整个电影就是在贩卖一个个烂大街的概念,所有一切关于爱情的千回百转都是想当然的既定设计,都是卡拉OK五流流行歌曲的自我催眠,都是“应该”要被哭泣被幸福。没有任何一场戏能逃脱这个思路,这剧本写得也是够奇葩的。我都无比好奇,演员自己能相信自己演的角色么?我怎么就会爱上这人?我为啥要和这人分手?最出戏的是田壮壮,那原汁原味的纯正北京味真是替哭着喊着要去北京打拼的井柏然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