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活动走进延安
发布于:2016-10-18 来源:太阳网
10月17日,星辰启程,奔向太空,神舟再问天宫,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圆满成功之际, “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主题活动一路走过“红色故都”瑞金、“转折之都”遵义、“航天之城”冕宁、“革命圣地”会宁,走进收官之站——陕西延安,本站活动以“跨越•在积蓄力量中奠定基石”为主题。
“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主题活动由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与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策划发起、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承办,旨在面向长征路沿线革命老区青少年,促进长征精神与航天精神在青少年心中传承与发扬,为他们插上一双梦想飞天的翅膀。通过本次活动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弘扬长征精神,传承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凝聚中国力量。
陕北,这片与中国革命息息相伴的黄土高原,亘古不变的是红色的印记,而凝刻在历史扉页上的必将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色记忆。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央红军长途征战的落脚点,延安和整个陕北红色根据地一道成为党由武装斗争走向全面胜利的革命圣地。这里经历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今天,“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发射,并将开启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伴随着神舟的飞天轨迹,航天人将把梦想写在更加高远的太空。60年前,中国航天事业从零启航,开启了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征程。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探月工程到火星探测……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一代代航天人发扬航天精神,于沙漠戈壁、巨浪海疆,打破技术封锁、实现创新突破,创造了无数辉煌的硕果,为实现飞天梦想、探索浩渺星空、护卫空天海疆、捍卫国防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主题活动延安站在直罗战役旧址举行了长征精神传承仪式及图书杂志捐赠仪式,在直罗镇中心小学举行了现场授课活动。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军在富县直罗镇地区取得了重大胜利,史称直罗镇大捷。毛泽东评价直罗镇大捷是“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这一仗为党中央奠基西北打开了新局面。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少将、高级文化顾问孙保卫少将、副秘书长焦宪英、宣传部部长申行运、对外联络部部长张卫、总会计师韩桂琴,延安市富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若鸿,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李文荣,县教育局局长孔长全,县民政局局长缑西平及富县、直罗镇相关部门领导出席,直罗镇中心小学校长缑治平及学校200余名学生代表参加了活动。
启动仪式前,张玉江秘书长一行在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前庄严敬献了花篮,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哀思。
仪式上,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进行了致辞,他表示,长征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世界公认的财富。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是红军战士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基因已经深深融入每个人的身体里。今年正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作为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中也同样充满着红色基因。“东风”“长征”“东方红”……这些中国航天的代表作无不延续了长征精神的精髓。航天红和长征红是同一个红,与国旗、党旗、军旗更是同一个红,这些成为了“红色中国”的共同组成部分。“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主题活动旨在弘扬长征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指示,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进程中,创造机会,让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们、让革命老区的孩子们学习航天文化、感受航天精神,促进中国梦、航天梦的希望之种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富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若鸿代表富县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航天人胸怀爱国之情、肩扛报国之责,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一次次刷新了中国高度,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正是长征精神与航天精神的最好体现。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捐赠,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精神力量。希望同学们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科学,奋发图强,筑梦航天。
在简单而不失隆重的长征精神传承仪式上,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副秘书长焦宪英,富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若鸿,富县县委常委、武装部部长李文荣作为代表共同在鲜红的红军军旗上郑重签名,烙下了长征精神与航天精神共同传承的印记。中国航天基金会高级文化顾问孙保卫向学生代表传递了象征航天精神薪火相传的纪念火炬,学校师生在标有本次活动路线的主题活动旗帜上留下庄严签名。红军军旗、纪念火炬、主题活动旗帜带着庄严承诺一路走来,共同传承着伟大的长征精神和航天精神。
长征精神的传承是意志的延续,航天知识的传递是梦想的播种。在捐赠环节,在场领导向直罗镇中心小学的同学们捐赠了《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并寄语同学们在知识中汲取力量,在探索中实现成长,早日成为栋梁之才。今后,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将定期为学校捐赠《军事文摘•科学少年》杂志。
受启明公益基金会委托,中国航天基金会对外联络部部长张卫、总会计师韩桂琴向直罗镇中心小学捐赠了价值十万元的少儿图书,旨在为孩子们带来长征精神的洗礼、航天精神的滋养和远大梦想的放飞,富县教育局局长孔长全、直罗镇中心小学校长缑治平作为代表接受了捐赠。启明公益基金会是中国航天基金会合作伙伴,以“启迪爱心、明镜心灵”的信念积极倡导慈善意识,履行职责。
此外,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向直罗镇中心小学校长缑治平赠送了曾参加国庆阅兵的导弹模型。导弹是捍卫祖国疆土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为我国大国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导弹模型的到来瞬间引起了现场同学们的极大关注与热情。
捐赠环节结束后,直罗镇小学学生代表进行了发言,她表示,航天精神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许许多多的航天人为“航天梦”的实现付出了一切,用生命诠释着航天精神的真谛。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更应具有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加倍努力。
随后,直罗镇中心小学校长缑治平发表了答谢辞,他表示,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60年来,中国航天事业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次“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活动本身就是长征精神的一种体现,不仅带来了物质上的补充,更带来了精神上的滋养。
在仪式结束后,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张玉江一行对“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征集、“我与航天有个约定”征文活动展示区进行了参观。“我是一个小女孩,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位航天员。我非常佩服杨利伟叔叔”,这样稚嫩的言语来自三一班的张雨欣同学,她兴奋地指着展板说:“这一篇是我写的!”一幅幅充满奇思妙想的画作和一封封情感真挚的小文章,无不体现着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与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向往,参观领导勉励同学们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用梦想和信仰照亮美好的未来。
随后,中国航天基金会宣传部部长申行运为现场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主题授课。作为中国航天员大队首任大队长,他通过翔实的图片与珍贵的视频,结合亲身经历,为同学们介绍了航天发展史、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与航天生活等内容,阐明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在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在互动环节,现场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踊跃地向申行运部长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航天员返回出舱时为什么都是坐着的?”“航天员有身高限制吗?”“航天员睡觉时为什么要戴眼罩?”同学们颇为“专业”的提问令申行运部长感到十分惊喜,他在详细解答完同学们的问题后将随身携带的“神舟十号”航天员纪念照片作为小礼物送给了现场每一位提问的同学,掀起了授课活动的又一个高潮。
“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主题活动在“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的日子里,走进红色圣地延安,在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地方感受“革命圣地”的浓厚氛围。所有活动参与者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遗愿,永远铭记伟大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航天精神,探索广阔的未知世界和浩渺的神秘宇宙。
精神是延续品格的脉络,知识是鼓舞前行的力量。“发扬长征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主题活动一路走来,在“革命圣地”瑞金、遵义、冕宁、会宁、延安,感受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追忆先烈拼搏的无悔付出。本次主题活动是长征精神和航天精神的宣传队,是长征史诗和航天知识的播种机。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强,则航天强。当孩子们大声说出“我长大了也要当航天员”“我也要到太空去看看”时,我们知道精神的火花和知识的火种已留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孩子们必将用坚韧的品质追寻渴求的知识,用探索的眼界凝望遥远的星空。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万里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渡湘江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过草地、爬雪山等一副副鲜活的历史画卷,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航天,承载了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彰显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60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和世界航天史上的新奇迹!中国航天作为中华民族走向太空的新长征,是最能彰显长征精神时代内涵的伟大事业。
精神传承是民族振奋的内在源泉,强国建设是华夏儿女的共同担当。从长征路到飞天路,从长征精神到航天精神,贯穿两部伟大史诗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和不朽精神。当年的战火已经散去,新的征程依然山高水长。今天,中国航天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阔步开始建设航天强国的新长征。以长征精神成就航天梦和中国梦,中国航天将续写新的传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为增进人类的福祉作出更大贡献。